
人民日报5月16日发表王炜的署名文章,题目是《房价真的会降吗?》,指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成效正进一步显现,楼市已进入由成交量下滑转向价格回落的关键时期。现摘要如下:
房价下降了吗?
■统计数据显示房价下降,老百姓却感受不明显
房价真的降了吗?——许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从统计数据上看,调控最严厉的一线城市房价的确有所回落。月份,北京、深圳新房成交均价跌破2万元/平方米,上海新房价环比跌幅最大达7.6%,广州均价跌破元/平方米。
从市场实际情况看,传统上成交活跃的“小阳春”今年被冷清的观望所取代,各地成交量仍然维持在近几年来的低位。大多数新项目以较为合理的价格入市,或给出更大的优惠幅度,一些新开盘项目推出九折、直减10万元等优惠,新的打折形式“团购”也出现在房地产市场上。
然而,从普通购房者的感受来看,房价下降得似乎没有统计数据显示的那么真切。为了维持房价数据的“稳定”,部分一线城市对高价房暂停发放预售许可证,使高价房无法入市销售,低价房源则加大入市,从而拉低了新房的平均成交价格。有的城市把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价格也纳入商品房价格统计范畴,近期大量限价房入市,也在统计层面降低了房价。也正因如此,“下降”了的房价数据和老百姓的感受差别较大。
房价会下降吗?
■“限购令”下成交量难反弹,下半年房价或下降
、 “总体而言,市场现在十分胶着,房价会不会真的迎来下降的拐点,二季度一定会见分晓。”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表示。“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地楼市成交出现了小幅反弹,但紧接着,成交量再次大幅下滑。以北京为例,5月2日—5月8日,北京楼市成交量再次下滑,总成交197套,环比前一周下降9%。
根据以往经验看,正常年份2月份楼市成交量最少,月份会比2月份翻倍,4月份则会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四成左右。但今年2月至今,一线城市楼市成交量始终低迷,同比去年下滑50%以上。朱中一认为,连续的楼市调控政策已经对市场形成了量变到质变的影响。与前几次不同,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扩大了限购的范围,在限购令的作用下,成交量很难反弹,房价也缺乏反弹的基础。
从企业角度看,房地产企业资金状况进一步趋紧,存量却仍在不断上升。从已经公布的上市房企2010年报来看,资产负债率普遍走高,多数达到行业70%警戒线。有84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705.9亿元,同比减少1150亿元。同时,129家房企2010年末存货总量达9098亿元,同比增长40.4%,创近几年来新高。业内人士表示,经过这段时间的胶着后,更大范围、更明显的降价,更可能成为市场的选择。
调控会继续从紧吗?
■调控不会放松,企业不要倒逼政府加强调控力度
国务院总理日前在视察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时表示,中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要把一些地区过高的房价降下来、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要特别关注困难体和中低收入家庭,使他们住得起房子、租得起房子的决心也是坚定不移的。
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也不能放松。继续坚持的同时,调控随时有可能加强。有关部门一直在密切监测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积极进行政策储备,一旦市场出现异动,新的调控政策随时可能出台。“现在和2008年的情况大不相同,当时调控之所以转向,主要是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朱中一强调,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平稳好转的情况下,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只会强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不要幻想调控会在短期内放松甚至转向。房地产协会也一直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形势合理定价,积极促销,不要倒逼政府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政策。”
制度改革跟上了吗?
■坚持楼市调控的同时,应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保障房投资必须到位
在房地产短期调控坚定不移、不断加强的同时,被寄予厚望的、与房地产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却不尽如人意。从中央层面看,当前之所以使用限购等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甚至不惜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除了希望在短期内稳住市场,也希望能利用市场稳住的这段时间,加强相关制度改革。
然而,调控的这一手硬了,制度改革的这一手却还有点软。除了北京等城市改革了土地招拍挂制度,上海、重庆试点房产税以外,其他地方的改革步伐还比较慢。
而另一方面,制度改革从来没有显得如此迫切。在调控从严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看淡后市。今年以来,多地商品房投资增幅出现明显下滑,土地市场冷清,商品房竣工面积连续数月大于新开工面积。这意味着,两三年后,房地产市场供应有可能出现下滑。
这种情况下,如果制度改革不能跟上,不能从体制机制上改变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模式,一旦限购令等调控政策放松,需求爆发,房价很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朱中一建议,应当抓住当前市场较为稳定的有利时机,从保障性住房政策、土地供应政策、金融信贷政策、财政税费政策、技术政策等层面,尽快启动全方位的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立起确保城乡居民“住有所居”的住房政策体系。
东方网同日报道《中央对房价调控效果不满意 政策加码或将升温》,指出
正在经历成交冰点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政策的继续加码。摘要如下
“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1日晚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这一总结,显示决策层对当前调控效果并不满意。会议称,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同时,在加大保障房供应方面,会议表示“这一手也不能放松”。
值得注意的是,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近日也表示,中央认为,以城市住房为主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全局,必须在控制通胀的同时下决心解决好房价问题。有分析对记者认为,这样的表态意味着,未来~6个月,如果市场仍然难以出现积极变化,不排除政策继续加码的可能。
而在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便发布报告,称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可能正在形成信贷和资产泡沫,最终或将破裂,房地产价格可能出现急速回落,并影响到实体经济。
政策加码预期再起
昨日晚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其中,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努力增加市场供应,稳定市场预期,把房价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
保障房方面,会议强调,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众监督。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
截至今年4月,楼市调控已经到了强化执行的关键阶段。从4月上旬开始,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区、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专项督查。12日,带领督查组对浙江楼市进行调研的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表示,中央认为,以城市住房为主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全局,必须在控制通胀的同时下决心解决好房价问题。
这一表态迅速引起各方关注。调控房价已经从经济问题变成政治问题,在中央的强力监督下,政策执行将得到保证,未来热点城市房价下降压力很大。事实上,这次史上最大规模的楼市督查的启动,被很多分析人士解读为,中央不希望楼市调控政策的效果落空,重蹈此前的“覆辙”。
上海某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昨日表示,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内容看,总体上属于重申和强调,但值得关注的是“调控不放松”的表述,也即如果未来~6个月效果不好,政策可能继续加码。
点评:两篇报道都有谈论政策是否要继续加码的问题,但一个是党报人民日报,一个是地方网站,前者的权威性要大得多,后者的敏感性则会强一些。怎么看?
我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中央对“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的调控效果不太满意,但是否可以因此推导出“未来~6个月如果市场仍然难以出现积极变化,不排除政策继续加码的可能”的结论呢。
我对此是表示怀疑的,我倒是更加相信“有关部门一直在密切监测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积极进行政策储备,一旦市场出现异动,新的调控政策随时可能出台”的说法;也相信朱中一会长关于“调控不会放松,企业不要倒逼政府加强调控力度”的说法。
因此,在“楼市已进入由成交量下滑转向价格回落的关键时期”,专业机构的分析和研判会对中央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机构实事求是地指出楼市已经出现房价下降的态势,那显然政策加码的必要性就不会加强;反之,如果机构错误地认为目前“房价不跌反涨”,就有可能误导中央政府的决策,导致更加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
我是坚持认为4月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已经出现房价隐性降价的态势,而目前则已经出现明显降价的迹象。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不应该过急地推出新一轮调控政策,这样会使前一轮新政的效果大打折扣。房价不仅不会进一步回落,反而会因为楼市陷入新一轮观望而被高位冻结,导致房价越调越涨的结果。
我也认为,中央政府是不乏继续调控的措施和手段的。潘石屹称调控的底线是取消按揭,这显然带有误导的成分和彩。如果中央政府真的取消了按揭贷款。在如此之高的房价下那就真的是只有少数富人能买得起楼了,那些不能一次性付款买楼的百姓难道不会怨声载道?
但即使不取消按揭贷款,难道就没有招数了吗?我也是不太赞同用反暴利法规来调控,因为那样又会陷入无休无止的争论,而只要实施土地增值税清算就完全可以达到剥夺开发商暴利的效果。
其实,还是有很多手段可以用的,而且会很有效:例如限制融资,例如提高开发商资本金比例,例如调高预售期房的条件等等,这些都是能置开发商于死地的狠招。
这样一来,受到内外、前后夹击的开发商就不得不采取进一步降价促销的举措,还用得着大动干戈,出台反暴利法规和取消按揭贷款吗?不知道为何中央政府迟迟不愿动用这些增加开发商资金压力的招数?
标签: 无
发布时间: 2025-02-20 00:02:4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