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倍房产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房源信息 > 

一二线城市可能会退烧 2017是买房的好时机

2025-09-11 08:31:29
据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增长7.5%。换句话说,不用等到12月数据出炉,中国楼市的年销售额已经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按照实时汇率,这一数字已超过了韩国、俄罗斯等经济大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渣打中国研报分析,尽管目前实际经济运行

一二线城市可能会退烧  2017是买房的好时机

据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商品房销售额亿元,增长7.5%。换句话说,不用等到12月数据出炉,中国楼市的年销售额已经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按照实时汇率,这一数字已超过了韩国、俄罗斯等经济大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渣打中国研报分析,尽管目前实际经济运行指标显示四季度增长动能良好,但楼市政策收紧的冲击,以及四季度财政支出减少,预示明年开局或不会太乐观。万科总裁郁亮也表示,未来一年内,全国商品住房成交量很有可能大幅下降,前期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价格也可能回落。他认为,要利用楼市“踩刹车”后的宝贵时机,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石述思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其实大房地产商一点不用愁,建立长效机制一定会加剧中国房地产产业背后的重组,现金流充裕,品牌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大房地产商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史上最严调控令之下,房产创造的业绩超过那么多国家的GDP,简单测算一下,房地产今年对GDP的贡献接近10%了,达到5%就是支柱行业。所以首先它回击了一个说法,在特定的经济转型期,在我们缺少实体经济亮点的今天,投资很难退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战场",房地产也很难崩盘,都占10%了,这崩盘背后的风险谁来担?”所以在一个特定的转型期,房地产继续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已成定局。“靠饱满的情绪去谩骂地产是解决不了地产问题的,甚至我认为简单的顺应充满负面情绪的民意,只会坑死老百姓。”石述思说,要树立理性思维,不美好,但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房地产还有巨大的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压力。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今年房地产的表现基本正常。第一从刚需上说,一线、二线城市房产价格上扬,跟两个关键词有关,“刚需”和“投资”。有大量的人随着新一轮城镇化涌入城市。石述思调侃道,“有人说部分北京人将孙子的房子都准备好了,准备好了还不够,为什么?因为还有大量涌入北京的人,北京的新市民,他们也有孙子。”刚需在中国城市化率刚过50%的情况下,我们仍有巨大的空间。第二中国老百姓,从一些有一定存款的高净值人来看,他们有很多教育、社保等方面的焦虑,现实的投资渠道相对来说还不是那么宽,房子就成为他们余钱安放的重要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房地产也不会崩盘。中央建立长效机制的意思,是让房地产正常,发烧了要退烧,而不是让它休克。

对于2017年楼市,石述思认为,很显然在最严的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双重监管之下,一二线城市可能会退烧,对于部分有刚需,有改善性需求的人,2017是买房的好时机。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核心城市,如武汉、郑州、合肥、重庆、成都,一定会有适度的下跌,但是每一次这样的下跌,都是看房的好时机,至于三到五线城市要慎之又慎。



感谢您对高倍房产信息网的认可,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高倍房产信息网

本文地址:http://gbdfc.com/fangyuanxinxi/37703.html

相关标签:无
上传时间: 2025-05-30 23:59:24
留言与评论(共有 15 条评论)
本站网友 不屑置辩
13分钟前 发表
都是看房的好时机
本站网友 成都加成顾问有限公司
7分钟前 发表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本站网友 spdb
17分钟前 发表
对于2017年楼市
本站网友 睑外翻
15分钟前 发表
全国商品住房成交量很有可能大幅下降
本站网友 什么时间跑步最好
0秒前 发表
现金流充裕
本站网友 北京买房条件
3分钟前 发表
房地产继续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已成定局
本站网友 红参怎么吃
18分钟前 发表
房产创造的业绩超过那么多国家的GDP
本站网友 听不到的说话
30分钟前 发表
从一些有一定存款的高净值人来看
本站网友 2020年高速铁路网
23分钟前 发表
“有人说部分北京人将孙子的房子都准备好了
本站网友 qq技术博客
26分钟前 发表
跟两个关键词有关
本站网友 客厅餐厅隔断效果图
18分钟前 发表
() 渣打中国研报分析
本站网友 国际期货行情
23分钟前 发表
都占10%了
本站网友 血型减肥
22分钟前 发表
对于部分有刚需
本站网友 提子的功效与作用
10分钟前 发表
建立长效机制一定会加剧中国房地产产业背后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