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楼市口头传达放开限购 整体低迷态势难以扭转

45 13

2014年楼市口头传达放开限购  整体低迷态势难以扭转

2014年以来楼市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从降价潮到“银根”收紧、市场分化,再到首套房贷优惠、限购“松绑”、放宽户籍,楼市话题似乎从未间断。
购房者对于房价往往最敏感,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楼市就会风声鹤唳。受买涨不买跌的购房心理影响,上半年楼市观望氛围浓厚,销量受挫,即便开发商接连加大优惠、折扣力度,但收效甚微。2014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下降,多数房企半年业绩未达成。


时间转入下半年,楼市似乎开启了正式“救市”模式。6月底以来呼和浩特、南宁、铜陵、济南等城市陆续传出限购“开闸”,日益甚嚣尘上的限购松绑风,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呈现席卷之势,如今全国46个出台限购的城市近7成已取消。高库存压力下,开发商依旧坚持“割肉走量”模式,7、8月楼市终于有了新的起,各种“救市”传言和猜想更是给刚回暖的楼市“加了一把火”。
7月份,长沙也传出取消已实施两年多的限购政策,此外非长沙市户口购房者,可使用外地公积金在长沙市购房,消息从传言到最终成为事实。反应迅速的、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反弹”、“涨价”等字眼充斥眼球,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再不买就真的涨价了!”楼市恐慌的蝴蝶效应在不断传播,连不限购的楼市也受到波及。扑朔迷离的楼市令购房者“心慌慌”,一些人将购房计划加快提上了日程。
纵观2014年楼市,全国各地如此勤密地释放救市信号,口头传达“放开限购”、头条号召买房、创业安家获“房补”……各种或明或暗的“救市”怪招背后,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楼市下行的焦虑心理。业内人士分析,救市之举更多影响的是市场信心,部分城市限购放开后会刺激刚需购房者提前入市,购房需求在短期内集中爆发,但由于市场预期看弱、信贷偏紧等因素影响,持续性需求动力不足,难以扭转当前市场的整体低迷态势。

现在楼市各方各说纷纭,传言四起会影响很多人对楼市的判断,未来房价是涨是跌,没有统一的意见。对此,认为,就楼市而言,目前库存依然较大,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短时间内难以逆转,开发商会继续“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市场供应充足,未来房价将保持平稳,不会出现暴涨暴跌。面对扑朔迷离的市场走势和各种传言,提醒购房者还须谨慎冷静行事,保持自己对于楼市的判断力,勿被谣言所诱导而盲目出手买房,在房源供应充足,房价稳定的市场环境下,擦亮双眼精挑细选适合自己的好产品。
关注品质,货比三家
在市场上,交房时出现墙裂、漏水等房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所以买房时必须好好挑,全方位考察房屋品质。买房不仅仅要关注价格,还要看区域发展情况、配套、物业、环境等综合性的因素,通过货比三家,才知道哪家是最好的。优先选择品牌房企的楼盘(楼盘 / ),其开发实力强、信誉口碑好,质量一般经过市场考验,能为自己提供最大的保障。

谨防面积“缩水”

一些购房者由于疏忽,买房后发现房子被公摊挤占了一大截,缩水严重。 提醒,买房时要谨防面积计量“缩水”,在签订购房合同时,让开发商出示有关计算公摊面积的数据,在合同中约定有关共有建筑分摊部位变更的情况,约定得越详细,对购房者就越有利。一旦发生纠纷,购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约定来保障自己得利益。
看清合同查五证

在签订购房合同时,购房者一定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尤其要仔细审查开发商的资格和“五证”。五证是指《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也叫建设工程开工证)、《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提醒买房人,购买新房时一定要选择“五证”齐全的项目,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否则可能陷入“维权难”的境地。

标签: 无

发表评论 (已有13条评论)

评论列表

    本站网友 驴鸡巴
    29分钟前 发表
    约定得越详细
    本站网友 深圳宝安体育馆
    20分钟前 发表
    再到首套房贷优惠
    本站网友 英文色站
    1分钟前 发表
    长沙也传出取消已实施两年多的限购政策
    本站网友 广安二手房
    27分钟前 发表
    放宽户籍
    本站网友 摩力沱
    22分钟前 发表
    面对扑朔迷离的市场走势和各种传言
    本站网友 脉络宁
    25分钟前 发表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本站网友 测算预产期
    16分钟前 发表
    折扣力度
    本站网友 快捷方式修复
    9分钟前 发表
    不会出现暴涨暴跌
    本站网友 600131岷江水电
    4分钟前 发表
    楼市就会风声鹤唳
    本站网友 农夫山泉广告语
    21分钟前 发表
    头条号召买房
    本站网友 打嗝的原因
    15分钟前 发表
    7
    本站网友 何兰芬
    7分钟前 发表
    持续性需求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