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描述: 2012年2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对河北省1000位储户开展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收入感受由升转降,预期收入信心减弱;民间借贷投资偏好突显,储蓄意愿维持高位。 居民收入感受由升转降 问卷显示,第二季度全省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和未来收入预期指数双回落。调查显示: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0.55%,比上季度微降1.5个百分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54.76%,比上季度减少
2012年2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对河北省1000位储户开展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收入感受由升转降,预期收入信心减弱;民间借贷投资偏好突显,储蓄意愿维持高位。
问卷显示,第二季度全省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和未来收入预期指数双回落。
从2012年2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来看,居民当期收入感受下降。有15%的家庭认为收入较上季度增加, 1.9%的家庭认为收入较上季度减少。 居民对未来收入预计减少的为7.2%。未来收入预期减弱。分析认为,城镇居民收入感受下降,直接原因首当物价上涨较快莫属。当前食品、农副产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而这些都是居民每天都要消费的物品。与此同时,其他商品如衣物等价格也明显上涨。以食品、农副产品与家庭设备等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较快上涨,必然直接反映为居民的日常性支出增多,这样一来自然会造成居民收入感受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66.6%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忍受”,认为“可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为0.8%,则比上季度减少1.4%。
从居民对未来物价走势的预期来看,预测物价“上升”的居民数占比达4.1%,较上季度增加0.2个百分点,而预计未来物价“下降”的居民占比为9.%,减少了0.6个百分点。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51%。 分析人士认为,受自然天气影响,蛋、菜等居民必需消费品产地受损,导致产量下降,影响使蔬菜、肉、蛋等副食品价格持续坚挺,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水平,且物价感受与家庭收入向来是相互作用的,家庭对物价感受敏感度随着家庭收入降低而增加,使得居民对物价预期有所增强。
近七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房产新政下房价上涨预期趋缓,八成居民继续持币观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调整个人购房贷款首付比例”、“增加低收入人补贴”等三项政策成为被调查居民认为在调控房价过程中起到较大作用的占比前三项,占比分别为40.%、.7%和1.1%。 当前房价水平居高不下,69.1%居民认为“高,难以接受”,选择“可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为28.4%。对于未来房价预期,1.7%的居民认为会下降,49.2%的居民认为会保持基本不变,房价上涨预期有所趋缓。
2季度调查显示,58.4%的居民选择“更多储蓄”。2012年2季度,城镇居民中投资意愿比例为26.1%,较上季度减少2.2个百分点。基金、理财产品的投资依然还是最普遍的投资方式,占比为20.5%。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实业投资”、“民间借贷”凸显。调查显示:18.4%的居民选择“实业投资”,被调查者认为实业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且自主力相对较强,因而更加受到欢迎。
随着民间借贷投资方式的升温,认为“投资民间借贷最合算”的比例为16.1%。家庭参加民间借贷的年利率在10%以内的占28.57%,在10%(含)到0%之间的比例为4.48%。
在对居民参与民间借贷时考虑因素进行调查时,“借款方信用”、“收益”、“借款期限”、“金额”成为主要四项考虑因素,占比分别为50.49%、46.06%、26.11%和21.4%。而居民参与借贷的金额也以10万元以下为主,其中5万元以下占25.86%,5—10万元占5.71%。对于钱款偿还情况调查显示,55.42%的能够“全部按期偿还”,25.86%的“少数延期偿还”。 由此可见,普通居民在进行民间借贷时不再是盲目投资,而是进行信用安全性等多方考虑,量力而行。同时也说明民间借贷作为新兴投资方式确实能够给普通居民带来收益,但是也存在着风险,所以居民投资还是谨慎为之。
2012年2季度,城镇居民中消费意愿比例为15.5%,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居民旅游成为季节性消费亮点。
调查显示,居民未来个月的旅游消费意愿是26.%,比上季度持续上升1.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进入夏季传统旅游旺季的因素,旅游季作用下的季节性消费不断增强。
大额商品消费需求占比为28.9%,较上季度下降2.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购车意愿为15%,比上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 高物价使得居民尽可能减少日常开支,4.6%的城镇居民家庭日常消费比上一季度“增加”,较上季度弱减1个百分点。而对未来物价走势的判断预期,也使得居民的未来消费进一步减少。未来家庭消费“增加”占比为29.4%,比上季减少2.6个百分点。
2012年2季度,依然有57.9%的居民感受存款利率低,但仍有58.4%的居民选择更多储蓄,央行连续几次加息,使得人们储蓄意愿进一步增强。而最近两次的央行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反而使普通老百姓产生利率下调的预期,因而在储蓄形式上发生了转变,选择一年及以下定期进行储蓄的居民占比达到4.6%,较上期大幅增加4.7个百分点,跃居第一位,而以往选择的“活期”存款方式则跳水2.1个百分点,回落至.9%。
综合高物价、投资风险、银行利率等老百姓格外关心的因素,导致居民在储蓄目的的选择中,“养老、防病、防失业或意外急需”、“教育费”以及“买(建)房或装修”成为居民选择储蓄的前三位,分别为57.1%、4.5%和29.5%。值得注意的是,“存在银行安全”的储蓄目的占比为20.2%,成为2010年以来历史最高值。 更多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