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评地方以高房价换GDP 阻调控成效
日前,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今年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并适时会同监察部对省、市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工作进行考核,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将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人们还记得,年前,房价一路蹿升时,曾经有过类似上述的说法;半年前,房价近乎脱缰时,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有所期待。毕竟,在楼市调控中,一个普遍感受是:“国十条”等楼市政策的一部分措施,被有些地方在执行时“打折”了。人们期望看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期望调控收效明显、百姓受益。
实际情形是,在很多城市,开发商捂盘惜售现象仍未杜绝,圈地囤地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保障房资金落实不到位,工程进展缓慢……客观分析起来,让市场的归市场,市长的归市长,除了流动性过多、通胀预期增强等市场因素之外,有的地方没有担当起相应的责任,或许是重要症结。
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深度介入房地产行业的惯性没有消除,个别地方明降温、暗托市;限购等各项调控政策在执行中被“软化”;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的供给乏力,个别地方还有虚报数字之嫌……地方执行的“短腿”,让中央调控政策成了扬汤止沸。
地方在调控中动力不足,原因或在于地方利益的考量及其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一些地方担心调控可能影响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对如何主动参与调控缺乏考虑和研究。更严重的是,有的地方尝到了土地财政的甜头,他们为获取高额土地出让金,采取种种措施,推高地价,抬高房价,以此换取好看的GDP和政绩。这阻碍了楼市调控的成效,损害了众利益。
落实调控政策,需要多方面努力,尤其依托于地方的有力执行。有令不行,调控就难免“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房价难稳,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在个别地方,对众有利的政策往往“大的变小,小的变没”,最后文件成了“纸上画,墙上挂”的东西;而一些关涉地方自身利益的政策,则经常是强力执行。这不能不让人警醒。
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如何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适应,规范土地征收行为,用好土地出让金收入,解决地方政府面临的“钱少事多”的现实难题,这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
2011年写字楼商业地产近喜远忧
2010年,写字楼市场呈现出金融危机以来最为明显的复苏势头。而机构的最新报告指出,2011年,写字楼市场有望彻底破局,走出爆发行情。 “在上海,过去的2010年,写字楼价格在不断上涨,涨幅在上海的写字楼历史中罕见。”DTZ戴德梁行写字楼部华东区董事杨达告诉本报。 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上海写字楼市场呈现“租金及销售量稳中有升,外郊环写字楼成交活跃”的特点。
- 下一篇
中石化北京三宗土地闲置 遭曝光后辩称是"误会"
针对12月30日被国土部曝光的三宗房地产项目闲置土地,中石化方面回应这三宗用地用途已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从住宅用地变更为科研教育和职工住宅用地。公司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变更土地用途,造成了上述误会。 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在其网站发布《国土资源部公布26宗房地产闲置土地情况》,其中涉及北京中石化井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同一地区的三宗土地。 国土部表示,根据相关要求,将依法对上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5 条评论) |
本站网友 百花牌蜂胶 | 20分钟前 发表 |
截至目前 | |
本站网友 囹囫 | 15分钟前 发表 |
更好地转方式 | |
本站网友 visa借记卡 | 29分钟前 发表 |
除了流动性过多 | |
本站网友 青岛社区 | 17分钟前 发表 |
期望调控收效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