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源信息 中央财政日下拨2013年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专项资金580亿
记者16日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日前下拨2013年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专项资金580亿元,支持相关地区完成2013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 据介绍,这笔资金中,补助东部地区751071万元,占12.9%;中部地区2630811万元,占45.4%;西部地区2418118万元,占41.7%。 财政部表示,该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政府组织实施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包括投资补助、贷款(贷款/)
房源信息 记者16日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日前下拨2013年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专项资金580亿元,支持相关地区完成2013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 据介绍,这笔资金中,补助东部地区751071万元,占12.9%;中部地区2630811万元,占45.4%;西部地区2418118万元,占41.7%。 财政部表示,该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政府组织实施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包括投资补助、贷款(贷款/)
房源信息 近期,北京房地产市场“限价”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甚至有媒体爆出“北京预售证审批需副市长签字”的消息。据说,北京市住建委已立下军令状,在二季度要让房价数据有所改观。 虽然这背后或许也是有关部门遏制房价上涨的良苦用心,但依然不免被诟病。包括预售证限价,包括可能存在的高价房延缓签约节奏,这些都可能带来一时“房价数据”的改观。但房价数据改观之后呢? 限价这只手不可能一直摁住不松,必然需
房源信息 十八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了城镇化,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但是未来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城镇化发展规划的改革重点在哪里?如何解决和纠正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错误做法?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一道道难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是国内开展城镇化研究比较早的单位,曾提出了多份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
房源信息 以限购、限贷为标志的新一轮调控始于2011年年初,由于限购政策带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也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但是随着调控的不断深入,有观点指出,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对市场实施干预,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而具有浓重行政色彩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了市场的正常交易,也破坏了市场本身的供需平衡机制。 那么,行政手段对于楼市调控到底有何利弊,在未来的调控中又该作何取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房源信息 近段时间以来,受到楼市新政影响,各地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出现环比下降,但是房价却没有随之下滑。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70大中城市仍有67个城市房价出现上涨。那么,这种“量跌价涨”的状态将持续多久?对此,业内多认为5、6月份楼市还将经历一个较为平稳的过渡期,同时,也不排除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或房价上涨的可能。 4月份全国多数城市再现房价上涨 楼市新政执行以来,各地房地产市场的“高烧”现象明显回
房源信息 消息人士19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房产税试点扩容已提上日程。继上海、重庆试点房产税征收后,今年有望新增数个城市进行房产税试点。新增试点城市执行方案与标准将因地制宜,预计主要针对增量征收。 2011年1月,房产税开始在上海、重庆先行先试。上海方案只针对增量,税率分0.4%和0.6%,并给予户籍居民家庭新购房人均60平方米的免征额;重庆方案则偏重高档住房,涉及存量与增量,税率为0.5%至1.
房源信息 随着 “国五条”细则在各地逐步落实,楼市调控政策也不断加码,从限价、限购到限涨,当前房地产市场“限”字当头。然而,尽管此次调控政策堪称史上最严,也表现出管理层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但仍难扭转市场对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仍有67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也高达66个。专家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
房源信息 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最新房价数据显示,4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保持基本稳定,多数城市房价环比涨幅明显缩小,楼市延续已久的高涨势头终于“慢”了下来。 “慢”,一方面体现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比3月份减少了1个,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比3月份增加了1个;另一方面体现在多数城市房价环比涨幅明显收窄。 从新建商品住宅来看,67个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中,涨幅
房源信息 楼市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正在显现。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个,持平的城市有1个,上涨的城市有67个。其中,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比3月份减少一个,下降的城市则增加一个。 平均而言,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平均环比上涨0.95%,比3月回落0.14个百分点。这也是上述指标在连续6个月扩大之后,首次出现
房源信息 李昌金以内心深处的傲慢与偏见,漠视强拆问题的残酷性,并把现实当合理、把残酷当起点,高调为不正义背书,为法治添堵,着实令人震惊。他深知强拆事件中地方政府是强势一方,却从不追问,被强拆的农民何时才能改变弱势状态。 昨天,江西宜黄县公职人员李昌金的一篇关于强拆的访谈在网上引起轰动。两年前,李昌金曾为江西宜黄强拆辩护,并提出“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成为舆论讨伐的对象。这一次,李昌金依然不改为